这部纪录片以十年一期编年史的形式,回顾了英国威尔士这家世界第一摇滚录音室——摇滚庄园五十年的历史。在这座远离尘嚣、动物围绕的农家乐式音乐圣地,每个年代的头牌乐队纷纷登场,从1970年代奥兹·奥斯本和他的黑色安息日乐队、皇后乐队,到头脑简单乐团、石玫瑰,再到绿洲和酷玩,摇滚乐迷不仅能看到不同个性的摇滚明星在镜头前笑谈创作名曲名专辑的经历,坦白当年糗事,还能愉悦地欣赏一部松散的英伦摇滚流行简史。影片荣获2020年华沙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从邵氏兄弟到当下的好莱坞大片,本纪录片探究了香港功夫电影对电影制作的影响。
虽然西欧人习惯于在数百个品牌之间进行选择,但共产主义罗马尼亚人却有着不同的经历:我们一生中每一种基本产品都只有一个品牌。想象一下这种“单一品牌”对制造者和消费者的生活有多么重要。这是人与物之间的爱情故事。
讲述了英国足球巨星韦恩·鲁尼的职业生涯历程,从 16 岁首次亮相职业赛场到成为曼联和英格兰队历史最佳射手。
“行动就是开始新的事情”,汉娜·阿伦特 (Hannah Arendt) 说道,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于 1975 年去世,她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在这部原创电影中,了解行动主义的思维过程和我们冒险思想的机制。这是一部最紧迫的电影,揭示了特朗普、勒庞等人通过复兴过去的意识形态来吸引人们的想象力的一些原因。从危险的阴谋到危险的行动,您将听到我们过去和现在的集体恐惧,还会遇到当代的怪物和未来的演员:类人机器人。您在这次冒险旅程中的向导是另类教育家 Nelly Ben Hayoun,她手持木偶,打扮成汉娜·阿伦特,戏弄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同时挑战他们进行不可能的追求;探索知识的起源。我(不是)一个怪物的特色是:政治活动家诺姆乔姆斯基、暴动小猫乐队的纳德日达托洛孔尼科娃、汉娜阿伦特的学生:阿琼阿帕杜莱、莱昂博特斯坦和理查德伯恩斯坦、明和电机的胡言乱语艺术家土佐新文道、机器人制造者石黑浩、日本人间国宝:文乐木偶戏表演者——二世桐竹贯十郎、和服大师——高桥隆之、能剧大师——宇泽久佐、谢菲尔德市长马吉德马吉德、机器人艺术家尼尔哈比森等等——学生、另类学校和杰出的思想家。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日。皇家海军的电报员帕特里克·托马斯在朴茨茅斯登上一艘登陆艇,成千上万的舰艇和数万名士兵正准备迎接改变历史的一天。这艘名为LCH 185号的登陆艇,是宝剑滩第一波登陆行动以及之后所有后续行动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两周里,这艘登陆艇与其他登陆艇一起组成防线,保护登陆滩头免受德军夜间袭击。白天,船员们会睡觉、进行维修,或者救援几乎每天都有舰艇沉没的幸存者。1944年6月25日,LCH 185号被一枚声波水雷击中。帕特里克在水中恢复了意识,头部流血,全身涂满灰色油漆。
为了验证她的阿罗马尼亚祖父被著名兄弟米尔顿和伊亚纳基·马纳基亚拍摄的假设,导演开始了穿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和希腊的巴尔干之旅。
演员和群众演员回忆他们在《星球大战》片场的时光,以及拍摄这部电影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讲述了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非凡生活,以及他与电影制作人长达25年的友谊。
炎热潮湿的广州,某服装厂内,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职工在喧嚣闷热的厂房中紧张忙碌。靓丽新潮的服装经一道道工序制作出来,行销各地。独立品牌例外(例外)的服装也在此诞生;青年设计师马可与好友创立了别具一格的“例外”,她将自己对时尚、历史、文化的感悟全部融入服装设计之中。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巴黎时装周,马可带着“无用”系列来到这个时尚之都;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汾阳,由于服装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致使地层的个体成衣制作受到强烈冲击,有的人选择坚守,有的人则被迫改行,为了生计钻进漆黑危险的窑洞……